活着的死亡

读《活着》

Posted by 沐杰 on August 25, 2010

活着的死亡

有时候活着比死亡需要更多的勇气。

一直听说余华是海内外颇具声望的作家,他的作品也一直受人推崇。前些日子看了他著的小说《活着》,小说通篇都是一个名为福贵的老汉对自己一生的讲述。从一个富足的地主家庭的败破写起,写到了亲人一个个离去,一直到最后只剩下与自己相依的老牛。让人不得不感慨人生无常,命运弄人。

读书的过程中,看着主人公生命中一次一次的面临灾难,总是不由的让我生出怜悯之情,书中的无奈与愤怒甚至感染到我的胸口。我开始提醒自己,这只不过是艺术创作,真实的人生中会在一个人身上发生如此多的不幸?但作者的笔端却是如此自然的流淌着故事的情节,让我不得不觉得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合理与必然。

看完《活着》除了对主人公一生不幸的同情,让我感触更深的是社会与时代变迁带给人的莫大的灾难。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来说,时代的交替从来就没有使人更幸福,只能让人更痛苦。个体的人在历史的洪流中,永远只是沧海一粟,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只能任由波涛去淘尽苍茫。

主人公福贵生在已经开始败落的地主家庭,因其父亲年轻时候好赌,家业早已失去了一半。偏偏福贵也是赌鬼,把剩下的家业也败光了。还清了赌债之后,从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,从出行让人背着到靠自己的双手劳作,从一方地主到从地主那里租地的佃农。生活上的落差却促使主人公福贵担起了家庭的担子,也成长为一家之主。在解放之后的清算地主的热潮中,福贵一家也幸免于难,这不禁让我萌生了“塞翁失马”的感觉。殊不知这仅仅是福贵悲剧人生的一个开始。

福贵因母亲生病去城里请大夫,却遇上国军抓壮丁上了战场。最后被共军俘虏,辗转回到家乡发现母亲早已去世了,还剩下妻子艰难的带着一双儿女,而且女儿的耳朵也聋了。新社会并没有带给福贵一家任何新的感触,依旧舍艰难的活着。生活看似依旧稀松平常,但亡子、失女、丧妻这样的故事一直上演却令人觉得无奈何震撼。最打动我的就是福贵失去儿子的一段,因为县长夫人住院需要输血,学校的学生们去医院捐血。结果只有有庆(福贵儿子)的血型相配,于是医生从有庆的身上抽了一管又一管的血,直到有庆不支昏倒。县长夫人的命保住了,有庆却断送了年轻的生命。然而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并不是悲剧的极致,当福贵去找县长讨说法时,却发现县长竟是自己当兵时最好的同袍。读到这里,我似乎能感觉到心在淌血的那种刺痛。

本书名为《活着》,却描绘了各种死亡,就仿佛死亡才是恒久变化的,而活着却形同静止。福贵牵了一头同样名为“福贵”的老牛,这正是作者用来比喻主人公如畜生一般活着的人生。当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妻子家珍之时,他不只是埋葬自己的亲人,同样也埋葬了自己。从此活着便如死去。

这部小说不单单是生活的悲剧,同样是时代的悲剧。用死亡来衬托活着,是活着的死亡……